“沪谚”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方言区谚语之一,源于百余年前的上海县流行的谚语民谣。采用的是老派上海方言,可称是“老的老上海”谚语,是人们通过生产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乡村农耕生活,以及城镇市井平民生活的风土人情。20世纪初,上海县陈行镇胡祖德搜罗地方俚谚,自编了一册《松江俗语》,刻印成册,不胫而走。1923年1月,他将《松江俗语》扩充命名为《沪谚》收入上海地区俚谚2000多条,民谣、山歌增至100余首,印刷出版。2011年5月,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本课程介绍了上海方言的来世与今生,通过对上海方言历史的文化场景的虚拟再现,了解沪谚的起源和演变史、分类与内涵发展、以及沪谚这一国家级的上海非遗传承人的情况,着重学习抗战沪谚民谣,在吴侬软语的吴语声中看到当年日本鬼子攻占虹桥机场和四行仓库的历历景象,体验上海人民英勇的抗战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红色文化精髓。
—、沪谚的历史演变
“沪谚”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方言区谚语之一,源于百余年前的上海县流行的谚语民谣。
(一)吴越文化
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形成了以太湖为核心的包括宁绍平原、宁镇、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环太湖文化圈。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二)吴语的语言文化史1、吴语的形成
吴语形成于商末,长江下游江南古越语与上古华夏语融合成上古吴语。江东进入诸夏。闽越/南越/扬越等即百越。
2、吴语的扩张与繁荣
汉朝吴语得到了扩张。五胡乱华,永嘉南渡,吴语变革。吴语的发展时期在唐宋。南宋,吴语成为文脉嫡系继承者。吴语繁荣于明朝。自太平天国战乱及乱后非吴流民涌入、强制推普,使吴语临危吴语的衰落。
(三)上海话的历史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通常称为“上海言(闲)话”—shanghaihhehho,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言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1、上海话形成于南宋至元期间
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2、上海话扩散于明、清中期
大致就在原上海县的地域内,县治的人口向周围逐渐扩散,到明代就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松江的方言的上海方言区。因此,上海方言最有权威和代表性的是上海老城厢方言。
3、上海话融合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上海面临东海,在清末碰上了特殊的机遇,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个自由发展的港口租界城市。
上海迅速成为一个移民中心,伴随着高速经济发展和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的形成,人口骤聚,上海话与城市的发展同样迅猛。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知识目标
l)了解什么是方言、什么是吴语、什么是上海方言。
2)了解什么是谚语、什么是沪谚、沪谚的演变过程。
3)了解沪谚的分类、沪谚的文化特征、沪谚的经济生产价值。
4)了解谁收编了沪谚、哪些人是沪谚的传承人。
5)了解沪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情况。
6)了解吴越文化、吴语、上海方言与沪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思政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语言与方言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正确的民族大统一、大融合的历史观。
2)通过学习,了解吴语地区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而吴语语言始终如一的趋势,树立地方方言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发展理念。
3)通过学习,了解沪谚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常用而现今不用的古词语的现象,坚定中国古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
4)通过学习,了解上海民间普通工人农民群众创作的许多“抗战民谣童谣”利用“沪谚”这一非遗形式保护与传承的极好契机,阅读和传唱这些沪谚民谣,掌握这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
3、文化目标:
1)自觉讲好普通话,听懂上海话,尝试用上海话进行日常交流。
2)自觉发现和体会更多上海话中的古汉语词汇与发音。
3)自觉学习和保护身边的非遗,自觉传承非遗。
4)自觉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贯彻吴越人的顽强、睿智、坚毅的思想精神和宽容、合作、交流的接人待物的人文素养。
5)自觉领会非遗中的红色文化精神,发现红色文化中的非遗元素,将红色革命传统世代不灭,薪火相传。